福建宁德:隧道中“点亮”创新之光
隧道养护总里程从14.63公里增至17.75公里,年均养护成本从148万元增至236万元……近年来,如何在隧道里程日渐增加、服务品质要求不断的提高的条件下,逐步降低开支,提升公路隧道养护精细化、高效化水平?这是摆在福建宁德公路养护部门面前的难题。
为此,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大胆创新,在科学化、智能化养护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和实践。新设备带来新变化,新技术带来新提升,新工艺实现新突破,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使宁德公路隧道管养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节能的新路子。
陈旺是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306省道杉洋道班的班长。每年夏天,他总会格外忙碌,天气状况复杂、电压不稳等都极易导致隧道出现跳闸停电状况。
一旦隧道停电,陈旺就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摆设停电告示牌。宝岩隧道距离道班最远,驱车30公里才能到达,一个来回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而且他赶到现场前的最近一段时间里,由于没警示牌,过往司乘人员的安全通行也没办法保证。今年,这件困扰他的烦心事终于得到了解决。
今年5月,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隧道两端洞口分别安装一个隧道停电告示牌自动收放装置。这是该中心与宁德高速公司合作开发的一项技术成果。当出现隧道停电等突发状况时,该设备会及时弹出告示牌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隧道恢复供电后,设备便自动收回告示牌。这项装置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运营路段相关维护人员、车辆的成本支出,实现实时停电告知,无延时滞后,无预警死角,大幅度的降低了隧道停电对过往车辆造成的影响。
陈班长的“减负”是宁德公路隧道管养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科技提升效率的一个缩影。
配备智能检测车对隧道进行快速动态连续检测,一次通行,就可以完成全部隧道裂缝、渗水、衬砌剥落等综合数据的采集;引入大数据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置设施病害,预防性养护使设施“大修”变“中修”、“中修”变“小修”……在如今的宁德,人工干预少、作业时间短、养护质量高的数字化管养模式在逐步形成。
“公路隧道养护向着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公路隧道养护的精细化程度,也极大节约了人力。”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多年来,为保障安全通行,宁德市普通公路隧道内灯具长期处在24小时不间断、满负荷运转的常亮模式,不仅耗电量大,灯具损耗量也大。全市24座隧道每年电费高达130多万元,灯具更换也需40万至50万元,近200万元的养护经费对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而言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为节约开支,经过摸索创新,该公路中心将功耗大、光照效率差的高压钠灯全部更换为隧道专用LED灯,并增设隧道照明远程操作系统,实现了隧道照明系统远程实时智能化调控,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就能打开手机App翻看每座隧道的照明控制情况,不仅提高了控制策略的精细度,还大大节约了隧道照明电能能耗。
“自从有了隧道照明远程操作系统,2021年全市隧道单位长度年电能损耗由原来的156.03千瓦时/年·米下降到了124.22千瓦时/年·米,电费节省了30多万元,灯具损耗率直降80%。”该中心养护计划科科长王妙锦介绍。
近期,常年经过306省道石后段运输货物的卡车司机范师傅发现,东胡隧道洞口的路面上多了一道明亮的红色。
“以前经过东胡隧道,离隧道还有一两公里时就要开始刹车减速,才能确保大车低速、安全地通过隧道。如今,只要提前三五百米准备好,就能安全通过隧道。”范师傅说。洞口路段采用红色陶粒警示地面抗滑环氧薄层铺装工艺做改造后,能明显缩短刹车距离,行驶在上面不仅平稳舒适,还能降低噪声。
受“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影响,驾驶人员进出隧道时,若操作不当,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由于往来车辆减速刹车等影响,隧道洞口段路面经常发生裂缝、麻面等病害,修复时间长、难度大、危险性高,隧道洞口段养护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公路养护部门的难题。
为此,宁德公路部门大力实施预防性养护,在全市多个隧道洞口段开展了红色陶粒警示地面抗滑环氧薄层铺装工艺改造。“该工艺流程简单高效,不需要大型设备,对原路面无需铣刨,摊铺完最快一个小时后即可通车。铺装后的路面BPN摆值(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的路面在潮湿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表征值,BPN≥45以上则路面抗滑性能优秀)达到85以上,能够缩短刹车制动距离40%。自从使用该工艺后,隧道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宁德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工艺还可以封闭混凝土微裂缝,长久保护基层混凝土结构免受雨水和酸性氯离子侵蚀,有效提升路面寿命。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